鍛鍊組織力,找回自信與笑容
李家同(清華大學、暨南大學與靜宜大學教授;新竹德蘭中心義工)
有的孩子,似乎很懂得在學習和生活的軌道上循序運作。每堂課上課前,就會把需要的用具和課本準備好,老師一舉手寫黑板,孩子就會趕緊跟著書寫。放學回到家,孩子就拿出書包在書桌上做功課,一項項做完後依序放回書包。而玩耍的時間一過,就會自動收拾放回原位,讓遊戲區保持整齊。睡覺前不忘再檢查隔日要攜帶的物品,還記得把牙齒刷乾淨。
然而,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是這麼完美的。有的孩子很喜歡上某堂課,可是上到一半就開始在書包裡東掏西找,結果老師已經把精采的故事講完,他還在懊惱到底課本放到哪了。又或者在家玩到晚上快十一點了,突然想到勞作還沒做,偏偏發現水彩早已乾掉、不能畫畫,而這時文具店幾乎都打烊了。
這些失序的情形在弱勢孩子身上經常發生。這並非指弱勢孩子在這些方面沒有天分,而是他未經組織力的訓練,在一個缺乏家庭功能的環境下,他對時間的概念和意義不清楚、無法在書桌上好好看書寫字,遑論父母無法指導他整理筆記和書包的技巧。這些弱勢孩子本來就因為資源有限而缺乏自信,加上在家或在校沒有人告訴他一步步建構組織力,因此在雜亂無章的學習生涯中更容易受挫。殊不知,潛能都在這些孩子的腦子裡與雙手中,沒有一套紀律和有序的生活,他們根本不知道這一切是習慣跟環境使然,只看到自己樣樣不如人。
我長期身為弱勢孩子的義工,也注意這樣的問題。雖然有些偏遠地區的孩子課業壓力沒有那麼繁重,但是他們面對學習和未來的求職壓力,絕對不亞於都會的同儕。為此,我們引導他們培養閱讀和寫作的習慣、規劃寫作業的層次與邏輯,並循循善誘應如何整裡書包,且協助擬訂溫習功課的計畫,以面對不可避免的測驗和考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