籃子法的教養策略

  在前面的文章中,我們探討了「對孩子更友善環境」的重要構成要素,包括:調整教養方式的優先順序,以減少對孩子變通能力和挫折容忍度的全面要求;辨認可能會一再導致執拗火爆行為的特定情況;理解氣鎖(怒氣爆發的早期)的警訊,以便在孩子徹底失控前採取行動;準確地解讀孩子失控時嘴裡說出來的心情殘渣。同時,你也已經讀到一些氣鎖階段初期可能會有所助益的策略。現在,我們要提出一個簡單的架構,幫助你合併運用這些構成要素。
在這個架構中,有三個幫助孩子的重要目標:

  1.維持大人的威嚴。
  2.教導孩子變通能力和挫折容忍度的技巧。
  3.對孩子的限制有所認知。


  許多大人(包括親子教養書的暢銷作者)相信,第一個目標,也就是維持大人的威嚴是最重要的目標;但我不這麼認為。事實上,儘管我認為要讓孩子了解大人的威嚴很重要,但是這不足以用來幫助火爆小浪子用更適當的方式來回應挫折。如果這種孩子所需的只是更多威嚴,那他們應該早就全都改過來了。
  第二個目標,也是最重要的目標,就是教導孩子處理變通和挫折容忍的技巧,因為這強調了引發孩子困難的真正因素。執拗火爆的孩子需要專門的協助來幫助他們學習、練習,並執行思考技巧;這對於應付未來人生的挫折非常重要。如果少了這種幫助,他們會繼續使用極端適應不良的方式來回應挫折。這類行為,事實上也反應出他們極度缺乏適當的思考技巧。
  第三個目標,對孩子本身的限制有所認知也是很重要的。對孩子做得到和做不到的事有所體悟,可以幫助你做出明智的決定,減少孩子一般程度的挫折,接著能開始訓練孩子運用哪些關鍵的思考技巧。
  現在,請想像三個籃子排成一排:籃子A「強制籃」、籃子B「變通籃」、籃子C「放手籃」
  籃子A裝的是重要的行為,讓你願意面對導致孩子失控,且大人必須容忍至失控結束的後果;籃子A幫助我們達到目標A:維持大人的威嚴。
  籃子B裝的也是重要的行為,但不需要你付出讓孩子失控並容忍到失控結束的代價;你要用籃子B的行為來達到目標B:教導孩子處理變通和挫折容忍的技巧;換句話說,籃子B裝了心智地圖。
  最後,籃子C裝的是不重要的行為,根本不值得一提;換言之,這些行為不會「造成威脅」;籃子C能幫助我們達到目標C:對孩子本身的限制有所認知。

失控的凱西

  凱西和家人到迪士尼樂園玩的第一天相當愉快。但當他們離開這個神奇王國,在回飯店的途中,覺得相當疲倦、飢餓。當他們一到大門外,凱西提出了這個要求:
  「我要吃棉花糖。」
  「不能吃棉花糖,因為我們不會再回去樂園找賣棉花糖的地方了。」父親 脫口而出。(說「不行」、「你必須」、「你不能」,就表示你用的是籃子
A。)
  凱西的大腦馬上無法運轉。「我要棉花糖!」他大聲說,氣鎖(怒氣爆發的早期)階段於是開始。
  他爸媽立即互相看了一眼。這對父母已相當擅長快速做出「籃子法策略的思考」。他們快速在腦海裡思考一遍「籃子檢查表」;這與安全考量無關,也沒牽涉到其他歸類在籃子A的問題。再說,重新回到樂園非常不方便,而他們想要讓凱西吃一頓很棒的晚餐。那麼,要用籃子B或籃子C呢?
  「聽著,凱西,我們都很累了……」母親嘗試以同理心和邏輯說服的方法,希望凱西腦子裡還有些清楚的腦細胞。「我們回飯店去吃晚餐。」

  可是,凱西滿腦子都是棉花糖。「我要吃棉花糖!」他說,愈來愈接近爆發邊緣,十字路口階段開始了。
  他爸媽再度交換眼色,決定使用籃子B。「我認為我們需要想個辦法解決問題,凱西。」父親冷靜地說:「你想要吃棉花糖,而我們想要回飯店吃晚餐,你能不能想出很好的解決辦法呢?」
  「不行!」凱西噘著嘴說,雙手交叉,仍處於爆發的邊緣。
  「嗯!我們來想一下。」父親說道,在他兒子旁邊蹲下來,沒有碰到他:「我們可以在回飯店途中找找賣棉花糖的地方;或者,我們可以買棉花糖以外的零食。你能不能想一想,除了棉花糖之外,還有什麼是你在回去的路上想吃的?」
  「我要棉花糖。」凱西嘀咕道,但他語氣聽起來稍微有點條理了。
  「嗯!我不想回到樂園裡,但我很樂意在回去的路上找找賣棉花糖的地方。」父親說道。凱西開始走回汽車那裡。
  「我也可以吃棉花糖嗎?」凱西的妹妹問。
  母親壓住怒氣說:「我們會買些可以一起吃的東西。」
  一回到車上的前十分鐘,一家人馬上都把臉貼在窗戶上,在路上搜尋賣棉花糖的攤販。凱西逐漸回復到條理清楚的狀態,當然,還有一個小問題,他們還沒看到賣棉花糖的攤販。不過,既然凱西已經頭腦清楚了,爸爸認為他應該有能力應付這壞消息,而不會失控發飆。
  「我想,我們應該找不到棉花糖了。」他邊說,邊把車子停到麥當勞那裡:「但是,可以來看看這家麥當勞有什麼好吃的,也許我們可以來吃點薯條喔!」
  「我還要可樂!」凱西宣布道。
  「不行,我們現在一定要跳過可樂。」父親說道,小心解讀兒子的反應:「你和妹妹今天喝的可樂一定已經滿到頭頂了,快點去買其他好吃的東西吧!」
  凱西衝進麥當勞,吃完薯條、忘記可樂,最後,回到飯店吃了一頓很棒的晚餐。
  如果凱西的父母認為要棉花糖的行為是屬於籃子A,他們很可能要忍受兒子一段漫長的失控。如果他們認為棉花糖屬於籃子C,就必須回到樂園買棉花糖。而把這個問題歸類到籃子B,他們就避免在這件事上發生失控的情形,而兒子仍然吃了一些他們希望他吃的東西。這就是他們要做的決定,他們可以控制整個情況,看是否讓它引發失控,並容忍這種行為,以及失控要在什麼情況下發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智園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