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播音】《25個心靈處方》台大精神科醫師教你過減法人生

 

   2011216日,張醫師與台北電台的聽眾朋友一同分享《25個心靈處方》:

  收聽頻道:FM93.1 臺北電臺  上班族放輕鬆

  播出時間:2011.02.16 11:20-12:00

     人:路易

  主 人:張立人(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科醫師)

     主  題:《25個心靈處方》

  相關連結:

     台北電台 http://www.radio.taipei.gov.tw/MP_112011.html

     張立人的秘密書齋 http://blog.sina.com.tw/kaspar/

  

  沒聽到的人也沒關係唷!    智園出版為您獨家整理!

 

引言

  近年來,台灣自殺率逐年攀升,而攜家帶眷一起輕生的新聞更令人鼻酸,此外,事件頻傳的程度也駭人聽聞,擔憂這種社會現象會持續下去。不禁令人想問:人應為何而活?是為金錢、為成功、為名聲、為使命感,還是只為了單純的快樂?台大精神科醫師張立人表示,「幸福其實只要低成本就可以擁有」;愈是追求單純的快樂,幸福就來得愈容易。

  這幾年來,張立人醫師在行醫的歷程中,回憶與整理這些臨床片刻的真情與無情,集結成25帖心靈處方,由智園出版他的最新著作《25個心靈處方》,藉由這些以小寓大的故事,剖析現代人常見的心理問題。他認為,拚命追求的加法人生,其實是很有問題的,不如做真實的自己,反而還可以找到本我的價值。

  這些發生在醫院的真實故事裡,有許多病患迫不及待來到醫師面前傾訴心底最隱晦、最真實的故事,那些片段可能是昨天的故事,也可能是幾十年前的往事。他們希望得到的,只是那最簡單、卻也最困難的平靜。淬煉生命歷程中,可能發生在你生活周遭的25個故事,用醫師的專業、詩人的幽默調配這些心靈處方:人會犯錯,也會有弱點;只要接受自己的弱點,學習用他人的眼睛看世界,你會知道幸福的成本其實很小,只要一個轉念瞬間。

訪談主題

寫作動機:

  淬鍊多年行醫的經驗,健康的身體不只透過適當的藥物治療,也需要心靈的紓解與解放。多數人依賴「狂牛運功散」、「木瓜通乳丸」等藥物治療身體的毛病,而張醫師希望大家了解,心靈的自我療癒,不只是現代上班族最需要、也是更方便、最簡單、最省錢的自我照顧。

 

 

寫作時間

  就讀台大醫學院期間,每天被超過26個拉丁字母組合而成的藥名壓得喘不過氣,也曾經想過轉系。但在大5、大62年,開始了大醫院小醫生的見習生涯,面對每個人對於病痛的各種反應,有些感動了自己,有些讓自己得到全新的領悟。那時,張醫師便決定主攻精神醫學,以敏銳的觀察力看世界,期待能透過與他人的心靈世界互動,讓生命更充實。精粹10多年的經驗與故事,最終成就《25個心靈處方》

 

 

適用者:每個人

  張醫師在《25個心靈處方》中提到:行醫是一種特權,可以細膩的去感受、體會、了解並且解讀每個人背後的故事。

  對於生活在壓力鍋的現代人來說,因為過度要求自己,忽略了自己有限的能力、背負過多不屬於自己、不合理的期盼,逐漸喪失對工作的樂趣,但卻不知如何排解,累積到一定的程度,假性的快樂生活就會開始崩解。

  當時間被瓜分、空間被侷限,生活越來越狹隘,容易讓自己走入了牛角尖。也許是你身邊的朋友,也許是你。

張醫師希望透過25個真實故事,讓大家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。

 

寫作方式:一人分飾兩角

    25個心靈處方》看起來像是2個不同的作者合力完成。

先以詩人隨筆的幽默方式,紀錄25篇也許就發生在你我生活周遭的小故事。再以專業醫師的角度,提供精闢卻容易了解的精神狀況分析、可以尋求的協助。

就像是書中的第8個處方:假設你今年500

(下文為節錄,完整內文看這裡

   醫師參加某場學術研討會,不只是科內的成員在場,連退休的教授們也都到了。

  當L醫生好不容易報告完,年輕的主任先請年高德劭的女教授發表評論。

  老教授一開口,就是一連串對年輕人的讚美與鼓勵:「很好的一次報告。

上次我在東京參加某個座談會,也講到這個主題。」接著,她話鋒一轉,面帶笑容說道:「當時正是櫻花盛開的季節,我在上野公園拍了很多照片,也用水彩畫了幾張畫,現在已裱框起來,就掛在我洛杉磯的住家客廳……」

  提到這段退休生活,她愈說愈起勁,還把她跟美國鄰居的萬聖節派對、BBQ、湖畔野營等,完整地交代了一遍。最後,她回過頭來再次讚美L醫生

幾句。L醫生聽了,自然十分受用。

  等換到年輕主任發表評論時,只見她眼睛往L醫生身上一瞪,開始不留情地砲轟:「我已經講過很多次,不要再拿回顧、整理性質的文章,應該多看點實驗性質的論文。而且,我看你報告完後,並沒給我們什麼實用訊息,也沒什麼新的啟發……」

 

  透過退休女教授看法不同的例子,可以了解到生命會有許多不合理、不合適、甚至遺憾的過程,但若以「今年我500歲」這樣長遠且超越的角度來思考。只要簡單的轉念瞬間,就能讓你的生活更有趣、更快樂。

 

  這一則故事之後,張醫師也提供了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建議:

  你覺得你的『心理』年齡大概是幾歲呢?

  喜劇大師卓別林說:「以顯微鏡來看,人生是悲劇;以望遠鏡來看,人生是喜劇。」假設你活了五百歲,你的眼睛就會像一支望遠鏡,看透無常,珍惜幸福。

  (更多、更完整的建議,請看這裡

  

  張醫師同時也提到他的個人理念:感性、理性並重。

  當醫師的壓力與忙碌生活,介入了感性與理性的平衡關係,也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的需求,不要忘記生命中的某一部分也需要軟性紓解。

  (延伸閱讀:放鬆吧!能下班就是幸福!)

 

25個心靈處方》的三帖藥方:快樂、助人、希望

  這個發想源自張醫師數年前於張老師月刊發表的一篇文章:快樂三部曲。

  當時他去參加「精神健康嘉年華」的小派對,觀察那裡的志工,比蜜蜂、比螞蟻還要忙碌。但他們不但不嫌累,還很快樂。那個時候,張醫師就想:一定是因為志工們樂在工作!在工作中找到幸福與滿足的地方。

  從自身的快樂出發,讓所有的人了解自己不是孤島、不是孤獨一人,更可從其中的自助、助人去發掘自我的生命意義。讓希望成為生活的目標。

  在訪談中,張醫師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看法:「健康的自戀」

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對自己有適度的是自戀,不需要過度自卑、自我抗拒。幸福的成本其實很小,只要擁有幾帖安適心靈的良方。

 

減法人生與加法人生

減法人生的理念是從加法人生延伸出來的。

  所謂的加法人生,是指人們習慣將過度的欲望、期望、要求累加在自己身上。像是父母親對自己的期望、像是30歲沒嫁出去就是敗犬、像是20歲就應該了解哪一些事情。

  過度的欲望造成心靈的負擔,就像繃緊神經的橡皮筋,將自我潛力拉到極限,但卻在喘息、鬆懈的同時,發現有一些幸福、美好的時光已經不再。人們若陷溺在饜足、厭煩、追求的無窮欲望循環之間,幸福就會被自己蒙蔽。

  另外,張醫師用「耳塞的故事」,來向大家說明「減法人生」:

  他說,春節期間他發現自己的左耳好像突然間聽不見,只能勉強右耳多發揮收聽功能。抽空去看耳鼻喉科時,才從左耳清出一大塊耳垢。頓時,他彷彿能聽到空氣流動的聲音、能聽到世界上各種細微的聲音。張醫師瞭解了!原來,減去不必要的事物,將會有更多的空間容納幸福。

因為失去,所以珍惜

  就像「大衛像」一樣,它本身就是藝術,只是把一些不屬於它的東西拿掉,剩下的就是完美。

又或者如老子所說的:「為學日益、為道日損」。一天一天的減去多餘的欲望、不必要的虛名,你就會發現:幸福並不遙遠

 

    智園出版再跟大家分享幾則《25個心靈處方》中既幽默又充滿意義的小故事:

     欣賞亙古的人間喜劇-退駕?還是退掛?

     愛,需要呼吸-令人窒息的愛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找尋心靈的歸屬-優秀的臺灣人

    用對方的眼睛看世界 

 

好書值得大家分享,非常歡迎大家轉載、收藏喲!不過要記得連結出處是智園出版!!

 

 

  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智園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